最後更新時間: 2023/09/10
豹紋守宮基本資料
豹紋守宮最早是1854年由Edward Blyth發表,學名是Eublepharis macularius,屬名Eublepharis就包含了「眼瞼」的意思,擁有眼瞼即是豹紋守宮的一大特徵,最初的發現地點是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,廣泛分布在中亞地區,在阿富汗、伊朗、伊拉克、巴基斯坦、印度等地區都有發現紀錄。
大多數的豹紋守宮棲息於佈滿石塊的岩礫荒漠地區,也有少數品種的豹紋守宮是棲息於較為濕潤的林地、灌木叢之間,而其分布海拔從50到1000公尺以上都有活動紀錄。而豹紋守宮在白天炎熱的時候都會躲在岩石的夾縫或是枯木底下,等到黃昏的時候才會開始活躍,並於夜間捕食一些體型較小的昆蟲。
目前Eublepharis屬共有5個不同的品種,而市面常見的Eublepharis macularius底下又有分四個不同的亞種,分別為原名亞種、帶斑豹紋守宮、山地豹紋守宮、阿富汗豹紋守宮。
而同屬的成員有土庫曼豹紋守宮、東印度豹紋守宮、彩繪豹紋守宮、西印度豹紋守宮、伊朗豹紋守宮、中印度豹紋守宮。
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macularius macularius
豹紋守宮於1854年由Edward Blyth發現並命名為Eublepharis macularius,發現地點是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,因為是發源地的原因,所以這個產地的亞種稱為Eublepharis macularius macularius,外觀底色為黃褐色,身上有不規則大小的黑點與大塊的紫斑,原名亞種是所有豹紋守宮外觀的基準,同時也是所有變異品系的起源。市面上真正純血統的原色已經非常的少見,雖然常常有外觀類似的高黃豹紋守宮,但是其大多數已經是多個亞種雜交的個體了。
帶斑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macularius fasciolatus
帶斑豹紋守宮於1864年由Günther發現並命名為Eublepharis macularius fasciolatus,發現地點是在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的海得拉巴,其fasciolatus的意思就是指帶狀的表現,帶斑豹紋守宮隨著體型逐漸成長,身上的黑斑會變得清晰並逐漸形成橫線花紋。身體底色則以亮黃色、亮褐色為主,同時橫線間也會形成紫色色塊,在橫斑的襯托下變得更加明顯。帶斑豹紋守宮的表現色調整體偏淡,外觀表現與馬克雪花有幾分相似。
山地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macularius montanus
山地豹紋守宮於1976年由Boerner發現,學名為Eublepharis macularius montanus,發現地點是在巴基斯坦信德省,montanus的意思就是「山上的」,代表這個亞種是棲息於山岳之間的,外觀底色原為會深褐色,在經過多代的飼育以後,顏色都變得更加明亮,而牠身上的斑點會呈現直線排列狀,此亞種有一條Gabor Kosa的血系,雖然也稱作E. m. montanus,但是經過選育後顏色更趨近於類似雪花的表現。
阿富汗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macularius afghanicus
阿富汗豹紋守宮於1976年由Boerner發現,學名為Eublepharis macularius afghanicus,發現地點是阿富汗東部的賈拉拉巴德,主要分布在阿富汗東南部,從喀布爾河及其支流到巴基斯坦北部都可發現牠的蹤跡。此亞種的體型較小,成體體重僅在35~50公克左右,成體體長則在15~20公分左右,而其身體花紋主要由濃郁的黃褐色與密集的黑點組成,會有少許的紫斑出現,頭部也有著深色或是淺色的網狀結構。
其他Eublepharis的成員
土庫曼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turcmenicus
土庫曼豹紋守宮於1977年由DAREVSKY發現,學名為Eublepharis turcmenicus,主要分布於土庫曼南部與伊朗北部交界處的山區,主要棲息於海拔一千公尺的岩石及山麓地區,身體的顏色主要呈現較亮的黃褐色,頭部的斑紋也比其他亞種更加緊密,身體的黑斑大多數呈現較大的塊狀以及較散狀的分布,雖然分類上與常見的豹紋守宮(Eublepharis macularius)為不同種的生物,但是習性與特徵皆有高度的相似,僅有身體尾部的鱗片排列有些許差異而已。
東印度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hardwickii & 彩繪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pictus
東印度豹紋守宮於1827年由GRAY發現,學名為Eublepharis hardwickii,發現地是在印度省奧里薩邦哈德威基,從印度東部到孟加拉都有分布紀錄,與一般豹紋守宮不同的是,東印度豹紋守宮棲息於更潮濕的林地之間,身體顏色大多呈現深棕色及橙黃色條紋狀,特殊的花紋也讓牠在印度當地被認為是有毒的生物,被稱作「Kalakuta Sapa」,亦即帶來死亡的蛇。而牠頭部的花紋與人類的指紋一樣,每一隻都有獨一無二的表現,極具有特色。一般飼養上與豹紋守宮大致相同,只是需要提供一個保持濕度的躲避處給牠們,還有水分必須要隨時補充,以保持環境的濕度,在2022年,東印度豹紋被劃分北、南兩個族群,南部的族群被命名為彩繪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pictus,目前兩者外觀上並無顯著差異。
西印度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fuscus
西印度豹紋守宮於1981年由Börner發現,學名為Eublepharis fuscus,fuscus即為拉丁文中「深色」的意思,主要分布於印度西部地區,在以下幾個地區都有發現紀錄:卡納塔克邦、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北部,主要是棲息於森林茂密的山地中,身體花色一般為深棕色與黃褐色,花紋則會呈現特殊的網格狀。另外西印度豹紋守宮表皮的疣狀鱗片比一般的豹紋守宮更為細緻,因此摸起來的手感會更為滑順。
伊朗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angramainyu
伊朗豹紋守宮於1966年由ANDERSON和LEVITON發現,學名為Eublepharis angramainyu,主要分布於伊拉克、伊朗、土耳其和敘利亞等地區,此品種為所有Eublepharis屬裡面最大的,大型成體體長可以達到 30 cm 以上,平均體重則都在100公克以上,個體需要兩到三年左右才會性成熟。目前共分了四個不同表現的地域種,分別為克爾曼沙汗省、伊拉姆省、胡齊斯坦省(此產地有兩種不同的表現),顏色表現大多有著明亮的黃色表現並參雜著數量不一的黑斑,而部分產地表現會像是豹紋守宮的白化一樣,有著粉色的斑塊表現。
以下分別介紹不同產地的伊朗豹紋之間的差異
胡奇斯坦省-恰高。占比爾,這個產地的花紋最特別,表現很固定都是橫紋,棕色的地方比伊拉姆省多很多,體長較短,體重與伊拉姆省的差不多。
伊拉姆省,這個產地是市面上最多的,多數進口個體都是這個省份,花紋也最多種變化,平均體重、體長也是最大的。
克爾曼沙汗省,體型最小的產地,大小其實與一般豹紋差不多,顏色也是最淡的,多數表現像是馬克雪花一樣。
中印度豹紋守宮 Eublepharis satpuraensis
2014年於印度中央邦發現的豹紋守宮品種,體色近似於一般豹紋守宮的白化,但褐色的部分更深邃,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少許人工繁殖個體出現。